
首页>新闻动态 News>
球童志愿者们的坚守与成长,“我是离赛场最近的人”
2025-07-29
作者:文/刘一鸣 图/刘一鸣、谷训
午后的阳光斜照在上海海事大学足球场的草坪上,一记长传将足球送向边线。身着绿色志愿者T恤的陈佳瑶快步上前,弯腰、拾球、转身,将球稳稳抛给场内等待发球的球员——这是2025上海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上,竞赛部志愿者们重复了无数次的动作,她们有一个更职业的名称——“球童”,让人意外的是,本次的2组共8位球童志愿者都是女生,她们以不同的视角诠释着绿茵场边的责任与成长。 从陌生到熟练:岗位虽小却为赛场护航 球童的工作看似简单,实则需要精准的判断与快速的反应。海洋科学学院的陈佳瑶此前对足球技巧了解不多,仅在打发时间时看过一些比赛。为了做好工作,她私下里学习区分角球、界外球,希望能够更快的反应。物流工程学院的何亚男则通过系统培训逐步熟悉流程:早上 7:45 前到赛场,7:45 左右分发训练球,8:45 回收训练球,比赛中还要根据情况判断 —— 哪些球该放在球员脚下,哪些该传给守门员,哪些要送到对方球门。遇到不懂的地方,她就问同伴或上网搜索,一点点记在心里。 另一位来自信息工程学院的大一同学刘昱含,同时是一位校女足后卫,足球生涯让她对规则的重要性理解得更为深刻。“捡球这个事情,尤其是在比赛的后期,如果比分咬得很紧,双方队员都会很着急,必须要很快地把球送到场内,因为每一秒都可能是个进攻机会”。以前踢球时,她遇到过球童分心不理会的情况,那种焦急让她更坚定要做好。“必须专注,这是对比赛的尊重”。正是这样的主动学习,让球童们从陌生走向熟练,为赛事顺畅进行打下基础。 责任担当:坚持和协作藏在不起眼的细节 专业的背后,是无数次细节的打磨,以及团队间的默契配合。在比赛中球员把球踢出界外后一时找不到,陈佳瑶表示当时很慌张,怕没有备用球耽误比赛,直到统计数量时找回才松了口气。何亚男算过捡球频率,一场多则十几次,少则两三次,全看球员踢球方向,但无论多少,她都不敢松懈,怕传错球影响节奏。 团队协作更是贯穿在球童志愿者们的每个工作细节。陈佳瑶在俄罗斯队对阵青岛队的比赛中,所在半场球特别多,她接得手臂发酸,看到队友递出球后,会主动跑过去补位,能让队友少跑点路,比赛就能快一点。何亚男遇到不懂的规则,会直接问身边的同伴,大家你一言我一语,总能理清头绪。这种无需多言的配合,让每场比赛的球权转换都高效有序。 赛场内外的共鸣:无数成长与感动 服务过程中,球员们的拼搏与团队的协作,让球童们对“付出”有了更深的理解。 陈佳瑶在上海市大同中学队对战东北育才学校足球队的比赛中,看到很多球员踢球时因为比赛激烈而受伤,有些球员摔得也挺严重的,但是他们休息一会后又继续站起来比赛,她直言 “这种精神很值得学习”。刘昱含则被青岛队对阵俄罗斯队时的场景打动,“他们已经大比分落后,但是他们的门将作为整个队伍的指挥,一直在鼓励队友说:‘没事的,不要急,大家不要气馁。’” 这种不放弃的劲头,让她更体会到 “足球这个运动有着独特的魅力——团结向前。 对8位同学而言,这份付出早已超越任务本身。陈佳瑶觉得,“这是一个规模很大的邀请赛,写在简历上也很有分量”,更重要的是能锻炼问题解决能力。何亚男则在坚持中收获了内心的笃定,“不管是赛场上的球员、裁判,还是各个岗位的志愿者,他们都可能会应对一些突发情况”,而她选择和大家一起坚守。第一次做志愿者的刘昱含,用“开心”形容这段经历,“第一次做志愿者,第一次与大家近距离观看大型邀请赛”,这种集体的力量让她觉得温暖而有意义。 赛场边的球童们,或许不是焦点,却用每一次弯腰、每一次递球,保障着比赛的节奏。陈佳瑶的学习、何亚男的责任、刘昱含的热爱,正是所有球童志愿者们的缩影。他们在上海海事大学的支持下,以协作与坚守,为赛事注入青春力量。正如刘昱含所说:“大家为同一个目标努力,这种感觉特别好。” (文/刘一鸣 图/刘一鸣、谷训昊)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