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首页>新闻动态 News>
薪火相传六十载,擦亮新时代大同中学足球名片
2025-07-29
作者:张郡芯
7月29日,在2025上海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决赛中,场面并不占优的上海市大同中学队,在全场观众的欢呼下顽强地扳平比分,遗憾的是最终未能更进一步,以一球惜败。 这支有着六十余年历史的校园足球劲旅,既承载着“上海校园足球旗帜”的荣光——2014年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冠军、2014至2022年上海市校园足球八连冠,更在新时代的体教融合浪潮中,走出了一条“传承+创新”的特色发展之路。在大同,足球不只是竞技场上的奔跑,更是一堂贯穿三年的“成长必修课”。 坚守“文化与足球并重” 大同中学构建的兼顾足球特色与综合素质的教育体系,早在上海市少体校时代便已奠定。起初,学校与体校分流选材,想读书的孩子入读大同,专注职业的进入体校;后随体育特长生政策调整,经历“初高中一贯制培养”到“初高中分离培养”的两次迭代,学校始终坚守“文化与足球并重”的教育宗旨。 球队教练邵磊介绍,即便是个别来自职业俱乐部的队员,也必须和普通学生一样参加月考,落下的课程要利用课余时间补上,“在学校里,身边都是成绩不错的同学,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。”大同中学的传承,不仅是浓烈的足球基因,更是深厚的文化底蕴。走廊橱窗里陈列的夺冠球衣、历届队员返校分享会、赛前“今天以大同为荣,明天大同以你为荣”的动员口号,让每届队员都明白:穿上球衣,便接过了一份跨越时代的责任。 “多元化教练团队”,是大同中学足球队平衡“专业度”与“教育性”的核心支撑。邵教练介绍,大同的教练团队是以本校教练主导教育、外部专家强化专业的多元化团队,既保证训练系统性,又能响应学生个性化需求;训练安排充实且不占用主课时间,周一至周五分时段开展比赛分析、基础训练、体能强化及赛前备战,周末留予学业或调整,遇队员学业压力大时,教练组还会联合班主任调节状态,平衡训练与学业。 六十余年来,夺冠球衣展示、校友分享会、赛前动员等传承形式,让队员将“今天你以大同为荣,明天大同以你为荣”的时代责任牢记心间,而这种兼顾竞技与学业的模式,也让队员得以在多元赛道成长,或通过足球单招进入高校,或凭裸分考入名校,或入选职业俱乐部,实现了足球与素质教育的协同发展。 贯穿课堂到赛场的“足球生态” 在大同中学,足球从来不是“少数人的游戏”。体育课程实行专项化教学,高一新生可自选足球项目,分为提高班和基础班;每周的“足球文化周”活动里,队员们也会化身“小教练”,带着普通班同学练传接球。足球文化早已渗透大同学子的学习与生活。 “我们想让足球成为素质教育的载体。”邵教练说。大同中学建立了“三层培养体系”:基础层通过体育课、社团课、文化节让全校学生接触足球;提高层由校队队员带动,开展班级联赛、友谊赛;精英层则聚焦梯队建设,通过“小初高一条龙”机制衔接人才。 每年寒假,蓬莱路二小、卢实小等合作小学的队员会来校集训,初三优秀球员可提前半年加入高中队训练。“会将黄浦区优秀队员集中在一起训练,然后到高中的时候再进行统一。”这种“无缝衔接”,让黄浦区的足球人才培养如同链条般环环相扣。学校专配的天然草场,区里协调的周边场馆、专属大巴车,更让训练从未因硬件中断——这也正是“一条龙”政策带来的资源红利。 做好人,读好书,踢好球 当被问及球队成功的秘诀,邵教练毫不犹豫的回答道:“做好人,读好书,踢好球。”这九个字,既是六十余年的传承,也是新时代体教融合的“大同答案”。 传承的是基因——从早期的“读书踢球两不误”,到如今的“个性化培养”,始终以学生多样化成长为教育核心; 创新的是路径——多元化教练团队、小初高衔接机制、职业与学业双轨发展,让足球教育更适配时代需求; 坚守的是初心——不把足球当“捷径”,而是通过日复一日的训练与学习,教会队员责任、协作与坚持。 足球场上,新老队员的身影交叠。那些曾在这里奔跑的少年,有的成了高校足球队主力,有的成了职业球员,有的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——但无论走到哪里,他们都记得:在大同的三年,足球教会他们的,远不止如何射门得分。 “传承,责任,求进。”这,或许就是传统足球强校最珍贵的遗产——让运动成为成长的阶梯,让传承滋养创新的土壤,让每个热爱足球的孩子,都能在阳光下奔向更广阔的未来。
(文/图 张郡芯) |
|